點這邊,看更多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相關內容

寶林茶室食物中毒

寶林茶室2死,關鍵恐是「米酵菌酸」 粿條、河粉為何會出現致命毒素?

原訂3月底歇業的寶林茶室遠百店,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,2死5重症的快速發展,可能成為台灣近10年來最嚴重的傷害。但致病源頭為何?米酵菌酸、仙人掌桿菌等都在醫界揣測的可能範圍。

寶林茶室-食安-食物中毒 信義遠百A13內的寶林茶室發生的食物中毒死亡事件,是台灣十年來最嚴重的食安事件。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    其他

3月27日上午,衛福部食藥署召開記者會,定調位在台北市信義遠百A13內的寶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為「非常嚴重事件」。

因為截至3月底為止,已經通報30名個案與此案件相關。除39歲男子、66歲長者死亡,還有8人住院治療中(5人住加護病房、3人住一般病房)、20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。噁心、腹瀉、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幾乎是共通點。台北市政府也宣布,寶林茶室的北市其他分店全部暫時停業。

十年來最嚴重的食安事件

66歲長者的女兒在記者會中哽咽提到,父親19日用餐完就開始腹瀉,起初以為是諾羅病毒感染,也在用藥後好轉。但23日就被送入加護病房,即便裝上葉克膜,仍無法救回。

從食藥署的統計來看,近年來只有2019和2023年分別有2人及1人食品中毒死亡,這次的寶林事件很有可能成為1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。 而且目前為止,致病源頭仍有如謎團。

食藥署記者會前一晚,已經和疾管署、台北市衛生局及毒理專家先到現場,也抽查高麗菜、豆芽菜、粿條、鴻禧菇、香蘭葉、醬油等食材進行檢驗。但吳秀梅坦言,最希望能採到的食用後剩餘檢體,卻無法採到。

廣告

食物中毒的兩條路徑

一位食品科學領域專家分析,食物中毒大致分為兩條路徑,第一個就是群體性的「四同」,兩個人吃到同樣的食物,有相同的症狀,驗出同樣的微生物。

這也是為什麼食藥署長吳秀梅在記者會上提到,微生物檢驗結果最快兩週內出爐,但具體來說要檢驗哪些項目,還有可能再調整。不過,專家認為這次的寶林事件裡,看起來食材應該都加熱過,微生物造成的機率不高。

另一條路徑,就是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破壞,過去常見的肉毒桿菌等都在此類,就不一定是「四同」,只有一個人中毒也算。

因此米酵菌酸、仙人掌桿菌等都在醫界揣測的可能範圍。米酵菌酸中毒常見於米或穀類的發酵製品,最常發生在中國大陸、印尼等地,造成肝衰竭、腎臟損傷甚至死亡。

「米酵菌酸」是什麼?為何致死率那麼高?

米酵菌酸相當罕見,是唐菖蒲伯克氏菌(Burkholderia gladioli)產生的毒素,常見於河粉、米線、玉米粉製品、木耳等發酵食品,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產生,高溫烹煮也無法消除。致死率可能高於40%,快則在症狀發作一天之內造成多重器官衰竭。

廣告

寶林茶室-粿條寶林茶室食品中毒疑兇之一,是粿條的米酵菌酸?(黃明堂攝)

而仙人掌桿菌產生的毒素,則常導致嘔吐、腹瀉兩種症狀。嘔吐型多半是因為米飯類製品放置室溫過久造成污染,6小時內就會浮現。肉類產品導致的腹瀉型,潛伏期則可長達15小時,但兩者通常都可在一到兩天內痊癒。

過去3年,全台幾乎每年都有800到1200人是因仙人掌桿菌而食物中毒,但至今沒有人因此身亡。食科專家認為,仙人掌桿菌的毒性相對沒那麼強,米酵菌酸的可能性較高,這也是後續調查要釐清的部份。

可能的原因何在,吳秀梅沒有證實,僅強調寶林明顯不符合良好衛生規範(GHP),像是廚具、砧板不潔等,但是不是造成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,還要等檢驗結果出爐才能確定。

廣告

唯有盡快找出原因,保護民眾的飲食安全,這起重大事件才能真正落幕。(責任編輯:洪家寧)

相關熱門主題
延伸閱讀
你可能有興趣
廣編企劃|光林智能與AI攜手,打造淨零城市|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最新訊息
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$499(原價$790)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